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

釋教三字經 (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)10~(密宗、淨土宗)

密宗

善無畏。至長安。

經文上說的「善無畏」大師, 是傳密宗東來的第一人。善無畏大師是中印度人,是教主世尊的同族、甘露飯王的後裔、烏荼國佛手王的王子。十三歲登王位。因胞兄弟們造反,以兵征服而後,讓位、出家。歷盡艱苦,展轉而至於那爛陀寺,親近達摩鞠多尊者。鞠多尊者賞識善無畏大師緘默,乃為之灌頂,授以密法,為天人師。此後的神跡甚多。

善無畏大師來「至」中國「長安」,是唐朝玄宗皇帝在位的時候。大師未來之前,玄宗即夢與聖僧促膝談話。醒來以後,認為神奇,於是畫夢中聖僧形像於殿角。及至善無畏大師到來,觀其形儀,其與夢中所見相似。從此以後,備受朝野尊敬。
度人無數,開元二十三年 圓寂。

唐一行。受真傳。

善無畏大師既然來到長安,受到皇帝的尊崇,而一行禪師因聞善無畏大師的 大名,也來到長安。於是親近大師而接「受」他密宗的教誨。 歷時既久,盡得到了善無畏三藏的「真傳」。
善無畏三藏,因獲得了這一位有力的高足,就著手翻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,由一行禪師筆受記錄。密宗稱之為大日經。

作疏釋。大日經。 

後來一行禪師又 為了解「釋」《大日經》,「作疏」二十卷,又為疏文作釋文十四卷, 有六十萬言之多。而疏文、釋文的內容,多半是善無畏三藏口 授的要義。一行禪師將它纂集成文的。

真言教。始得明。

真言宗也可以稱為「真言教」。
依這一門的修行法則叫做「宗」,再以之傳授他人,名之為「教」。
為什麼名「真言教」呢?這和前面的真言宗一樣的講法。
「始得明」的「明」字在這裡是傳流的意思。
密宗的教義與修法,從此「始得」傳流下來。
因為配合大日經的經字,所以說「明」 而不說傳。

金剛智。及不空。接踵來。廣流通。

金剛智大師是另一位密宗的祖師,音譯「跋日羅菩提」。是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,十歲就在那爛陀寺出家。十五歲前往西天竺,住四年,學《法稱論》,然後返回那爛陀寺。

大師三十一歲時前往南印度,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龍智菩薩年事已高,金剛智大師在而後的七年時間裡,依止龍智菩薩學習了《金剛頂瑜伽經》、《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》等大乘經典,以及各種五明論著,並受五部灌頂,顯密通達。

辭別龍智師父後,金剛智大師回到中印度。由於南印度大旱,應其王邀請,金剛智大師前去請雨。
而後國王為金剛智大師專門建造寺院。三年後,金剛智大師前往師子國瞻禮聖跡。回來後,準備前往東土。

國王派人護送金剛智大師,並帶上了許多的經典梵夾,以及許多珍寶。從海路經師子國、佛誓、裸人等二十餘國,歷經艱險,歷時三年,開元七年(719年)終於到達廣州海面,節度使派數百船隻前來迎接並且護航。次年初,到達東都洛陽開元七年該年為善無畏大師東來後之三年。翌年,師入洛陽,進謁玄宗,被迎入大慈恩寺,不久移居薦福寺。隨後,大師在所住寺院設大曼荼羅灌頂壇,化度四眾,一時國王大臣百官無不皈依大師門下。
大智及大慧二禪師還有不空三藏、沙門一行等人亦皆於大師門下學法。
開元十一年,大師開始從事翻譯,首先在資聖寺譯出《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》及《七俱胝陀羅尼》,後又譯出八部十一卷的密教經典。

除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外,並同時傳授灌頂之密法。二十四年隨駕入長安,於二十九年欲歸本國,後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,享年七十一。
門弟子另有一行大師、慧超大師、義福大師、圓照大師承傳其法脈。

接著介紹另一位密宗的祖師:不空三藏大師。

不空譯為阿目佉跋折羅,意譯為不空金剛。
不空大師是南天竺師子國人,自幼聰穎異常,十四歲時,在闍婆國依止金剛智大師。而後跟隨金剛智大師來到洛陽。剛滿二十的不空大師,於廣福寺依「說一切有部」律儀受具足戒。

由於大師才華出眾,通曉多種語言,金剛智大師譯經時,常請不空三藏作譯語,協助翻譯。
學習聲論,通常要十二年時間,但大師六個月就完成。背誦文殊願,一般人需半年,而大師僅用幾天時間。

不空三藏希望學習瑜伽五部三密法,但求了三年,金剛智大師始終沒有傳,於是準備遠赴天竺求法,後來金剛智大師觀察夢兆後,知道不空三藏是真法器,很快就將五部灌頂、護摩阿闍黎教法、大日經悉地儀軌、諸佛頂部諸多真言儀軌等,悉數教授無餘。

後來不空大師到了錫蘭,錫蘭王派人迎接,有許多衛隊,在路旁保護。國王看見不空三藏,行個頭面接足禮,請在宮中供養七日,把黃金斛盛著香水,國王親自替他洗浴,又輪到太子和后妃,也照著國王的禮節去做。

不空金剛後來得見普賢阿闍梨(四祖龍智菩薩),向阿闍梨奉上「金寶錦繡」,請求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,以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,建立壇場,並且准許他的弟子,同受五部灌頂。

不空三藏從此以後,學無常師,求得經論五百多部,所有密印、儀形、色像、壇法、標幟、文義、性相,無不盡得其底蘊。

有一天,國王舉行調象戲 ,各各只有登高遠望,沒有人敢走近大象的身旁,只有不空金剛,口誦佛眼真言,手結大印住於慈悲三昧中,當路站著,那些狂象數頭,走了幾步便自行跌倒,舉國人民,莫不認為奇異。

天寶年間,西蕃五個國家,聯合出兵侵犯安西,唐軍無法抵禦,玄宗詔請不空三藏入宮,不空三藏捧著香爐,誦念「仁王護國陀羅尼咒」,只念十四遍,忽見神將五百員,手執兵器,到殿前來,玄宗驚問不空三藏,不空三藏說:「這是毗沙門天的王子。」

這時毗沙門天王子說:「我是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,領兵往救長安去!」於是不空三藏請皇上急速設備食品,食了便去。

到了四月二十日,長安有奏摺送來,奏摺說:「二月十一日,長安城的東北三十多里處,雲霧之間,有很高大的神兵,鼓角喧嗚,山崩地震,西蕃五國的軍隊,看見了大驚,他們的主將嘆著說:「中國有聖人,我們攻不進去的!」同時西蕃營中,有金色鼠,把弓弦盡行咬斷。又城北門樓,有光明天王,怒目看著西蕃的主將,於是蕃兵自行潰退。

玄宗看了奏文,向不空三藏道謝,並且下令各處城樓,都要設立天王像,各處州郡,都要建設一座天王殿,佛敎天王殿就是由那個時候才有的。

天寶十五年夏天,大師奉詔回京,住於大興善寺,那時肅宗皇帝常派人代求密法。在肅宗乾元年間:請入宮中,建立道場,為皇帝授以轉輪王位,以七寶灌頂。在上元末年,肅宗有病,為他誦念大隨求真言,只念七遍,病就好了。

永泰九年六月十一日,封為肅國公,食邑三千戶,大師履次上表辭讓,代宗皇帝都沒答應。
弟子們皆來向大師恭賀,可是不空三藏卻告誡弟子說:「這不是修行人應有的心態,白月月圓時,將是我涅槃的時候,想不到我臨終時,還要披上世俗的名位啊!」

在十二月的某一天深夜裡,大師叫弟子趙遷拿筆硯來,說:「我要寫一本涅槃荼毗的儀軌,讓你們後代的弟子,依此儀軌為圓寂者送終。」趙遷知道話中有玄機,一再的禮拜請求能久住世間,慈悲度眾,大師只是笑一笑,卻沒有答應他。
自此,從春天到夏天,大師便停止用食及睡眠,終日宣揚妙法,並教誨弟子:「你們對於法,應生起無上稀有的信心,比身體、生命還要重視它,這聽起來,似乎是不容易做到。想我往日,為求大法,冒著生命的危險,歷盡千辛萬苦,跋涉十餘萬里,你們應當了解其中的深意,加緊精進修行,千萬不要『為利以辱身,為名而喪道』,這是我臨終前,要忠告你們的,切記!切記啊!」

在大師臨終的前幾天,已有諸相顯示,很多弟子夢到:千仞高的寶幢,無緣無故卻摧破倒壞;文殊菩薩的新閣樓,忽然崩壞、倒蹋,聲音振響雲霄;五股金剛杵飛到天空中,而不見蹤影;大興善寺後面的池水都乾涸了,庭園的花朵都變色了,這些都是聖人要離去的前兆。

大師於永泰九年六月十五日午時,沐浴香水,更換新衣,面向北方,頭朝東方,右脅而臥,住於大印身定中便圓寂了,享年七十。僧臘五十。圓寂後,肉身容貌依舊,色澤明亮,此法力之加被也。

僧弟子惠朗,繼承灌頂之法位。代宗皇帝看到大師遺容,哀傷不已,輟朝三日。

七月六日,在塔前,實施荼毗大禮,瞻拜的人,不計其數。荼毗火滅後,得舍利子數百顆,頂骨火燒不壞,於其中有一粒舍利,半隱半現。當日,皇帝下詔,謚 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,以尊其德。 

以上介紹的兩位大師與善無畏大師三人史稱「開元三大士」,是我們中國密教的祖師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灌頂法。不輕授。

所謂「灌頂」是印度的國王在立太子的時候,必須盛大的儀式,在舉行儀式的時候,國王要以四海之水,灌灑王子的頭頂,象徵著將四海之大的統治責任,交付與下一代。 
經過了這個儀式以後,王子一變而為太子。
密宗灌頂的儀式,正由此而來,但義意卻更重大。

什麼義意呢?密宗的灌頂是毗盧遮那如來五種智慧注入受灌頂者的心,以後就是法王之子。顯宗十住菩薩中的初住名灌頂住,也和此意相同,然而去聖時遙。金剛智、不空三藏而後,一傳再傳,也就 如牛乳加水一樣,水愈多而乳味愈淡。真正密宗的大師,對於 灌頂、授法,「不輕」易為人「授」受了。

非法器。轉獲咎。

因為末法時代, 人根陋劣。如果「非」是「法器」而隨便授與的話,會掀風作浪,欺世盜名,反而使佛法遭到毀謗。所以說:「轉獲咎。」

立禁令。自明始。秘密宗。敕停止。

從上面的公案知道,密宗極為殊勝,明朝的皇帝,也非常了解這一點,他們心中害怕有人修密法,顯神通奪其皇位,會影響明朝政權,所以就下令禁止密宗的修行,所以說「立禁令,自明始,秘密宗,敕停止。」


淨土宗

晉慧遠。住匡廬。

這裡介紹淨土宗的初祖,是東晉慧遠大師。

慧遠大師是東晉雁門樓煩(山西崞縣)人,俗姓賈。從小好學,二十一歲時遇道安大師在太行恒山(河北曲陽)建立寺院,弘揚佛法,聲名遠播;於是就偕同胞弟慧持前往親近。

當聽聞道安大師講“般若經”時,豁然而悟,驚歎道:「儒家九流,與佛教相比,都是粃糠而已。」便與弟慧持一起剃髪出家,從道安法師受學。從此,勤奮精進,以弘揚佛法為己任,專心研讀,夜以繼日,雖然物質貧乏,衣食常缺,但始終努力不懈。

道安大師經常讚歎道:「能使佛法在東土流傳、弘揚,將來必定靠慧遠了。」

苻秦建元九年(373),苻堅久仰道安法師大名,遂派十萬大軍,攻打襄揚,道安大師被晉將拘禁,不得出城,乃分散學徒,讓他們各奔東西,並教誨日後的弘法事宜,唯獨不曾教示慧遠法師隻字片語。

慧遠法師乃跪而說道:「唯我獨無教示,是否認為我不堪造就?」道安大師說:「像你這樣的人才,還用得著我擔憂嗎?」

結蓮社。德不孤。

慧遠法師帶著弟子數十人南行,到了潯陽(江西九江),見廬山峰林清靜,就定居下來。

之後,有一些守律嚴謹,決意息心之修行者,相繼而來;欲遠離塵俗之士,接踵而至,如劉遺民、雷次宗、周續之、畢穎之、宗炳等共一百二十三人,從慧遠大師受學,並於東林寺般若台無量壽佛前,建齋立誓,專修念佛三昧,共期往生西方。
東林寺的池塘,多種植蓮花,行者志求托生蓮邦,故稱白蓮社。白蓮社中,卓越表現者有十八人,號稱十八賢。慧遠大師開了淨土宗,其後追隨教化者漸多,歷代修淨土的大德如風起雲湧,成為中國佛教歷久不衰的宗派。德不孤就是講有很多好學之士來親近慧遠大師學習,可謂出世之至德。
念佛的風氣,不僅在中國盛行,更流傳到日本、韓國

魏曇鸞。修妙觀。

曇鸞大師,大同雁門人,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生。所以說「魏曇鸞」。
少年時遊五臺山,看見神跡靈異,因發信心出家。

出家之後,尤對鳩摩羅什譯的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和提婆譯的《百論》這四論深入。讀《大集經》,但感經中詞義太過於深奧,擔心大家沒辦法了解,就開始著手寫註解,在寫到一半時,患上了氣喘病,便到處求醫治病。氣喘病是 很難醫好的疾病,因此他感歎說:『人的一生實在無常,生命是那樣的危弱,說不定在什麼時候會死亡,過去常聽人說神仙長命的方法,不如先求成仙長生,再習佛 法不遲!』
於是,他到了江南陶隱居術士的住所,懇求傳授成仙的方法。陶隱居術士將仙經十卷傳授給他。他很高興獲得了這十卷仙術的經,走上了歸途。

梁武帝大通三年,至洛下,遇三藏法師菩提留支。
曇鸞大師問菩提流支大師:佛法中,有沒有長生不死法,比此仙經還要厲害的?

菩提流支大師告訴他:此方哪有長生不死法?縱得長年,少時不死,終究還是輪迴,有什麼可貴!
又說:能長生不死的只有我佛教了。
並教他《十六觀經》(即《觀無量壽佛經》),並且告訴曇鸞法師:學這法門,就不會再在三界六道中輪迴了。壽命之長即使如同河沙劫的數量,也無法相比,這是佛教真正長生不死之法。

曇鸞大師大喜,於是就把仙經燒了,專修念佛,習淨土觀;自行化他,流布彌廣。

魏孝靜帝很看重他,號為神鸞;梁武帝尊之,稱為鸞菩薩。 「妙觀」指的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的十六觀。

生品高。瑞相現。

曇鸞大師先後住并州大嚴寺、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。時往介山之陰,集眾修淨業,當時人稱這個地方叫做鸞公巖。
大師撰有《淨土往生論註》二卷、《讚阿彌陀佛偈》一卷、《略論安樂淨土義》一卷。《往生論註》闡如來淨土之因果,指示眾生往生,及願力迴向,三種莊嚴之彌陀淨土,起於佛之誓願。而眾生之所以能帶業往生,實憑如來所發之四十八願而得生。
孝靜帝興和四年,一夕,室中見梵僧告訴他:我是龍樹,久居淨土,以汝同志,故來相見。

大師師自知時至,集眾教誡曰:勞生役役,其止無日。地獄諸苦,不可不懼;九品淨業,不可不修。因令弟子高聲唱佛,西向稽顙而終。在寺的住眾,俱見幡華幢蓋,自西而來;天樂盈空,良久乃已。皇帝知道此事後,敕葬汾西文谷,建塔立碑焉。

這就是經文中「生品高,瑞相現」的意思。

唐道綽。暨善導。唱專修。為妙道。

道綽法師以及善導法師這兩位都是專修淨土宗的大師,下面就介紹他們的生平。
道綽法師是并州汶水人,俗姓衛。十四歲出家,學習《大涅槃經》,宣講二十四遍。習經論,又跟瓚禪師學禪。

後來到汶水石壁谷玄中寺,這是曇鸞大師所立的寺院,讀了寺中碑文,因此仰慕鸞公淨土之業,隋煬帝大業五年,於是潛心觀想。時年四十八。

師坐常向西,六時禮敬無有缺少,每日念佛七萬。

普化道俗,為眾講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將近二百遍。

聽講者各各手捏念珠,稱念佛號,猶如潮汐聲。或時散席,念佛音迴響林谷。平時勸人專修淨業,理致泉湧。或邪見不信,欲相抗毀者,見到大師之相,輒飲氣而歸。由於法師的極力弘揚淨土法門,當時晉陽、太原、汶水三縣七歲以上的男、女都會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的名號。

貞觀二年四月八日,於祝聖誕時,並欲捨報。見曇鸞大師於空中,坐七寶船上,告訴道綽大師:「汝淨業成就,但是餘報未盡耳」。

隨後又見化佛住空,天華下散,大眾共睹,皆忻仰歎異。天華降時,男女等以裙襟承得,薄滑可愛。又曾以乾地插蓮花,該花一連七日都不枯萎。凡此種種,不可盡說。

大師從此,容色盛發,道俗嚮風者日眾。年紀七十歲,忽然斷掉的牙齒又新生,如本無異。

談述淨業,理味奔流,詞吐包蘊,氣霑醇醴。年常自業,穿諸木欒子以為數法,遺諸四眾,教其稱念;道俗皆受其感化,專修淨土。並著有《安樂集》二卷。分為十二門,勸信求往最為殷勤。在卷首謂:「所引用的經律論釋,多至四十餘部。其中常引用的除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所謂淨土三經外,還引用有《大集經》、《涅槃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般若經》、《大悲經》、《增一阿含經》、《十地經》、《觀佛三眛經》、《隨願往生經》、《法句經》、《大乘同性經》等經,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、《俱舍論》、《往生論》等論,以及淨土曇鸞《讚阿彌陀佛偈》等。」引用經律論釋,統該龍樹菩薩、天親菩薩,及慧遠大師、曇鸞大師文句。

於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曰,示寂於玄中寺,年八十四歲。

另一位是善導大師 。

這位大師大家耳熟能詳,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化身。

十歲就跟隨密州(今山東諸城)的明勝大師出家,一心向佛。剛開始是學習三論宗,讀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諸經,見西方變相圖,大受感動,很早就發願希望生西方。

唐貞觀十五年中,善導大師參訪道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。高興地說:此真入佛之精要。修其他行業,難以成就;唯此法門,速超生死。於是勤篤精苦,晝夜禮誦。

道綽大師圓寂後,善導大師轉赴長安,在慈恩寺弘淨土法門,激發僧俗諸同修,虔誠念佛,求生西方淨土。

善導大師自修則「每入室長跪念佛,非力竭不休」;度人則「每逢人即演說淨土法門」,三十年如一日;言傳與身教並舉,以身作則,勉己勵人,專弘念佛法門,普度眾生共修淨土宗,遂成當時著名的弘傳淨土法門的大師。

三十餘年從未睡眠;護持戒品,纖毫不犯。

好食供眾,粗惡自奉。所有供養,用翻寫《阿彌陀經》,十萬餘卷;畫淨土變相圖,三百餘壁;修營塔寺,燃燈續明。

平時不與大眾攀援,恐談世事。道俗受其教化的人非常多,有人誦《阿彌陀經》,十萬至五十萬遍者;有人日課佛名,一萬至十萬者。其間得三昧,生淨土者極多。

有人問:念佛能生淨土嗎?

善導大師曰:「如汝所念,遂汝所願。」

有一首善導大師的勸世偈:「漸漸雞皮鶴髮,看看行步龍鍾。假饒金玉滿堂,豈免衰殘老病?任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。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」

又有人問:何故不令人作觀,直遣專稱名號耶?

大師回答:眾生障重,境細心粗,識颺神飛,觀難成就。

是以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號。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

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

何以故?無外雜緣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順佛語故。

若捨專念,修雜業者,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。

何以故?雜緣亂動失正念故,與佛本願不相應故,與教相違故,不順佛語故,繫念不相續故。心不相續報佛恩故。

雖作行業,常與名利相應故。

樂近雜緣,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。比見諸方道俗,解行不同,專雜有異。

但使專意作者,十即十生。修雜不至心者,千中無一。

普願一切人等,善自思惟。行住坐臥,必須勵心克己,晝夜莫廢,畢命為期,前念命終,後念即生。

長時永劫,廣受法樂,乃至成佛,豈不快樂!

又作「臨終正念文」告訴大家:

「凡人臨命終時,欲得往生淨土者,須先準備,不得怕死。
常念此身多有眾苦,不淨惡業種種交纏;若得捨此穢身,超生淨土,受無量快樂。
見佛聞法,離苦解脫,乃是稱意之事;如脫臭敝之衣,得換珍御之服。放下身心,莫生貪著。
才有病患,莫論輕重,便念無常,一心待死;須囑家人,及問候人,凡來我前,但為我念佛,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,家中長短之事;亦不須軟語安慰,祝願安樂,此皆虛華無益之語。
若病重將終,親屬不得垂淚哭泣,及發嗟嘆懊惱之聲,惑亂心神,失其正念;但得同心念佛,助其往生。若得明曉淨土之人,頻來策勵,極為大幸。若依此者,決定往生無疑矣。
多見世人,平時念佛,發願求生,甚是勤拳;及至臨終,卻又怕死,都不說著往生之事。
死門事大,必須自家著力始得;一念差錯,歷劫受苦,誰人相代?思之思之!」

以上是大師苦口婆心真實教誨,學人應當依教奉行。
大師念佛一聲,有一光明從其口出;十至於百,光亦如之。有一日告訴大家:此身可厭,吾將西歸。而後爬上寺前柳樹,向西祝曰:
願佛接我,菩薩助我,令我不失正念,得生安養。
祝願已,即投身而盡。

唐高宗皇帝,知其神異,賜寺額曰「光明」,從此他的寺院改名為光明寺,所以人稱他為光明和尚。

此法門。三經說。

淨土法門是依據淨土三經而建立的,分別是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以及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。所以說「此法門,三經說」。

大經該。小經切。

「大經」,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,「小經」是指《阿彌陀經》。

其中《無量壽經》說得詳細,《阿彌陀經》說得精要。

觀經語。最驚人。

這三經當中,又屬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說最令人覺得不可思議。

許五逆。得往生。

因為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告訴我們:五逆罪亦得往生極樂。五逆罪是: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即使一個人造這麼重的罪,只要懺悔念佛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都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,這是淨土法門最殊勝,最不可思議的地方。

三藏教。所不攝。

三藏教是天臺宗所立四教之一,指小乘教。

因佛入滅之後,大迦葉等結集經律論三藏時,偏重於收集小乘的教理,故叫小乘為三藏教。

小乘教典當中,並沒有許五逆往生的說法。所以這是在三藏教中所不攝。

佛願力。誠難測。

因為淨土宗是一乘,往生西方是阿彌陀佛願力接引而往生的,這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,也是不可思議的法門,大家只要肯修,都一定能出三界,一定能出輪迴,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專為接引末法業重的眾生而發的四十八願,建立的極樂世界。

一稱名。眾罪滅。

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:「十念必生願」。
願文:我作佛時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至心信樂,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

所以淨土宗臨終一稱佛名,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

觀無量壽佛經》云:「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『下品下生者,或有眾生,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,如此愚人,以惡業故,應墮惡道,經歷多劫,受苦無窮。』」

臨終時。佛來接。

「如此愚人,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種種安慰,為說妙法,教令念佛,彼人苦逼,不遑念佛;善友告言:『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應稱無量壽佛,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』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」

「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日輪,住其人前,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」

這一段文就是最好的解釋了,臨終稱名重罪消滅,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,所以對於淨土要有絕對的信心,老實念佛一定可以出三界。

下中上。根不齊。一句佛。同生西。

無論你是上根,中根或是下根,
只要一心念佛,執持不退,必然同登西方。

既生西。皆不退。親見佛。得授記。

一旦往生西方以後,皆得不退轉,《阿彌陀經》講:「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眾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其數甚多。非是算數所能知之。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」

「阿鞞跋致」翻成中文是不退轉的意思。

從這句就可以知道,往生淨土都是不退轉菩薩。

甚至蒙佛授記,「授記」是印證決定成佛,而且預言在某處成佛,住世多久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各有多久,將利益多少眾生……等等,這就是授記的意思。經文說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」,也只有「一生補處」方能得佛授記。

淨土宗。真簡要。協時機。妙中妙。

這是讚歎淨土法門,確實是入手簡單,方法精要,最適合現代人。

念佛的方法最契合這時期的眾生,因為隨時隨地可以念
只要肯念肯修就能出三界,確實是「妙中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