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

釋教三字經(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)4





結集三藏

以下講述

結集三藏經典的由來。

三藏是指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

「結集」就是結合多人於一處,搜集世尊所說過的經論和所制的戒律,記錄下來,以便傳流。

文上說:

大迦葉。命阿難。結集經。石窟間。

「大迦葉」尊者,是世尊弟子中年紀最大的一位。

「阿難」是世尊的堂弟,隨佛出家、當侍者有二十年之久。

當世尊入滅以後,大迦葉尊者就想:

要得佛法久住,必得要結集三藏,使佛教永遠流傳,眾生的慧命,方有所繫。於是乎登須彌山頂,擊大楗槌,召集已經「斷惑證真」的阿羅漢,滿五百人結集三藏。

結集的地方在摩羯陀國的耆闍崛山的畢波羅窟。

並且請阿闍世王作大檀越,每日送足夠的飲食。

當所有參與結集經典的阿羅漢們都齊集,到了畢波羅窟以後,大迦葉尊者命阿那律尊者,用他的天眼,觀察這些阿羅漢們,當中有沒有未能斷盡煩惱的。

阿那律觀察過後,報告大迦葉說:「唯有『阿難』結使未盡」。

大迦葉跟阿難說:「阿難,你且請出去!這裡都是離欲真淨的阿羅漢,你還不夠資格參加。」

阿難尊者很傷心,滿懷羞慚地離座而去。

 阿難去到樹林間,徹夜地打坐、精進用功,後來果然證阿羅漢果。得以參與結集經典。

大眾公推阿難陞座,朗誦出如來在世時所說之經,由大眾證明無誤,隨即加以記錄。這就是所謂「結集經,石窟間」。

修多羅。是經藏。

「修多羅」中文叫契經。「契」是契合。

「經」 原本是指「線」。又稱契經。

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 眾生可度之機,所以叫契經。

「經」包含:貫、攝、常、法。具足這四義的才能稱經。
「貫」是說經典的文字有條理,義理從頭到尾能夠貫穿。
「攝」是說讀了佛經之後,重複看也不厭,因為經典能夠攝受人心。

「常」是說佛經的義理不隨時間、空間而有所變異。它都是正確無誤的,可以利益眾生的。

「法」是說無論在什麼時代、環境,任何眾生依照這法則修行,必然能成就。具足這四意的,就稱為「經」。

簡單地說,線有貫穿的功能,佛法的義趣貫穿古今,所以叫經。

佛經是不能隨意變動的。倘若輕率地變動,義理就會錯亂了!

佛經裡包含了六道輪迴的真相、實相義理以及斷惑證真的方法,正是欲成菩提者的指路標。集合多數的「經」,便成為「藏」。

而這許多的經都是佛說的,也是經由阿難尊者背誦出而結集的。

毗奈耶。是律藏。

毗奈耶譯成中文是律藏,律的意思就是「法」,法又可當條理講。

佛制的戒律是教我們什麼事能做,什麼事不能做。

我們可以依賴它作行持的準繩。

學佛的人都必須遵守戒法律儀,如此則佛法興隆,而眾生能有所依止;反之,不依律而行則佛法衰敗、消滅。

阿毗曇,是論藏。

「阿毗曇」譯成中文是「無比法」, 是論藏的總名。

「論」有抉擇性相、教導學徒的作用,是智慧及修證的作品。

世尊親自說的論則散在眾經中。以論為名的,大都是世尊座下大弟子或世尊滅度以後大阿羅漢與菩薩們所造的。

世間書籍不能和它比擬。世間的論文是出自眾生的妄想、推論或假設的結果,而佛門所說之論是字字珍貴,是真修實證,與俗書全然不同,二者更是不可相比!

現在佛教中有人剽竊祖師所說的開示及著作,再自己東拼西湊而成的文章也加上「論」,大家千萬別上當!

要看佛門的「論」必須是菩薩或祖師所著。

「藏」有含藏的意思,又經、律、論都稱為藏,經、律、論 裡面,分別詮釋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。

佛弟子遵行三無漏學的道理去修行,可以了生脫死而證得無漏的聖果。 

經藏是阿難結集的,而其餘的二藏據《佛祖統紀》上說:「阿難誦出經藏,迦葉誦出論藏,優波離誦出律藏。」 

此三藏是小乘佛教的三藏。

《佛祖統紀》引《大智度論》說: 「大迦葉與阿難在香山撰集三藏為聲聞藏」,大乘佛教的三藏是:「文殊菩薩與阿難尊者集摩訶衍經為菩薩藏。」

摩訶衍經就是大乘經。
至於離開經藏而別行的「論」,也是佛陀滅度以後的事。

文上又說:

正法隆。外道喪。

「正法」是指純正的佛法,是佛「如其量、如其理」而說,不涉及絲毫的迷信,且能指引眾生,悟自本心,識自本性。

佛教正法昌「隆」,自然邪不勝正。

但若是沒有指出什麼是外道,對初學佛者而言還是會走錯路。
龍樹菩薩云:「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,一者難行道。二者易行道。 」
在大智度論上又講,穢土難行道原因有:一者、外道相善,亂菩薩法。二者、聲聞自利,障大慈悲。三者、無賴惡人,破他勝德。四者、顛倒善果,能壞梵行。五者、唯是自力,無他力持。
這些事情,處處可見。
如今佛教尤以「外道相善,亂菩薩法」最嚴重。

以下簡單說明何謂「外道」?

外道大致有二類:

一種是指「心外求法」的外道,認為心外「有物、有法」的其他宗教或觀念。

一種是指「附佛外道」,是已經在佛門中的,或是利用佛教的種種手段吸引想學佛的人。一般使用的方法有,告訴你:世間法是佛法的基礎、學佛要先學儒、做善事就是修行、學佛就是孝順……等等,這些都會令真正要學佛的人背離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佛法。

能揀別出外道,方能遠離邪師。自然而然外道「喪」失信眾的崇拜及信仰,從而歸於消滅。佛教才真正法運昌「隆」。

文上又說:

藏分三。部十二。

「藏分三」就是指經、律、論三藏。

「部十二」 的「部」是「類」的意思。

三藏裡就其文體或內涵的不同,分為十二部類,或者又叫做「十二分教」。

以下簡單說明:

一、長行:經論中凡是隨其義理之長短,不限字數的文字。
二、重頌:為了使長行中的文字易於誦持,再用偈頌來重說一遍。 
三、授記:如來為諸大菩薩、聲聞,授成佛之記。
四、孤起:不與長行相應的偈頌。
五、無問自說:如來有他心智,觀察眾生應以何法可度脫,不待請問而自說。
六、因緣:這裡的因緣相當於故事。如來為諸弟子說過去生的歷史。
七、譬喻:是如來藉譬喻為弟子演說甚深的義理。諸如「喻心」 如海、如空之類。
八、本事:說諸菩薩弟子們因地所修的行業。 
九、本生:如來說佛菩薩過去生的事跡。
十、方廣:經的內容廣大,三根普被,九界咸收,所以叫方廣。
十一、未曾有: 如來每每現大神變,眾生從來未曾見過。
十二、論議:問答辯論諸法的性相,這就是三藏中佛說的論藏。

以上十二部經或十二分教,大致作如是解。 

遇有緣。作佛事。

是說:如來以平等大悲普度眾生,而眾生受化的因緣,則千差萬別。

如果因緣不具足,即使佛陀在他的面前,他也不聞不見。

佛滅度以後,因為有三藏十二分教流布世間。

「遇」 到「有緣」的眾生,就可以「作」如來度生的「事」業。 

外面講的「作佛事」都是在做超度鬼的事,跟原本的意思大相徑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