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

念佛開示第八冊~悟顯法師

一切現象、差別,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的。所以相生、相滅,念頭生、念頭滅,都是自己的真心,所以說「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」無論是生是滅,都是真如佛性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「直指人心。見性成佛」的方法。(92)

學大乘是先讓你從生滅當中跳脫出來。你曉得妄想的當下是「當體即空」,生是心相生,滅是心相滅,所以當你在念佛的時候,就能照破煩惱,這是從根本修,這才是學佛的根本。(92)

世間的典籍都是生滅法,都是《楞嚴經》上講的:「浮塵諸幻化相。」都是有生、有滅,所以虛妄。因為虛妄所以稱之為浮塵。所起的作用也不是真實的,因此不能幫助你達到究竟,所以稱為幻化相。(92)

無論是儒家講的境界、道家講的境界,甚至小乘的偏真涅槃,都是幻化相,都是「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」不是真實的。如有人教你依世間法起修,那正應了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:「是波旬(魔)所說」。(92)

「依智不依識。」
「智」就是般若智慧。
「識」就是眾生的情識,就是虛妄相想,即是常講的妄想。
妄想就稱之為「識」。
所以一旦你用情識在學佛法,所證得的是生滅、是輪迴,不會是解脫。(92)

釋迦牟尼佛教學佛的弟子要依《沙彌律儀》學佛法。
初學要依《學佛行儀》,要以戒為師,從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「戒、定、慧」是三無漏學,這樣學佛,就不會再來輪迴。(92)

《阿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:「善男子。善女人。」
「善」的標準不在五戒十善,如果五戒十善做好了,就能往生淨土的話,那忉利天王、四王天的這些天眾早就往生淨土了,為什麼還會有天人?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具足「信、願、行」,所以修學淨土的標準在於具足「信、願、行」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才算是「善男子。善女人。」這才稱為善,不是指五戒十善。(92)

行為不善,是因為他生前無知,這一生無知,後來懺悔,發菩提心念佛求生,所以他能夠往生,出離三界。所以重點是在於「出離心」,不在於善法,這點要清楚。(92)

五戒十善能不能幫助往生呢?也能,它能夠使我們的蓮品增上,是有好處的。但是往生成就的關鍵點是在於「信、願、行」、在於「出離心」,不在於世間的善法,或是事相上的善行,這一點修學淨土法門的同修絕對要清楚。(92)

一切眾生都是法器,只是這法器帶著過去生所造的業,有點髒了,你先用懺悔之水把它洗乾淨,業障消了,佛法這無上甘露自然能夠潤澤到你心田裡去。(92)

真正學佛的人,是不會感覺到苦跟樂。因為沒有世間心、沒有世間意,當然不會覺得修行是一件辛苦的事情。(93)

中、下根的人,既沒有智慧,也沒有福報,看到人家修行用功,還不願精進,不願意努力,反而說風涼話,這種人都有嚴重的果報。(93)

佛法講,你的家庭跟你的工作,就是你的業。這些業纏縛著你,你心裡不曉得要捨離、放下,你還覺得過得很幸福、很美滿。甚至來佛門,只是為了要求得家庭比現在更幸福、更美滿。這是貪心沒有放下!(93)

就像人人現前的生活,你貪著的優渥環境,你要從心裡面徹底放下。不用再追求,三界虛妄,追求這些沒有好處,絕不要當真。(93)

《法華經》講:「三界無安。猶如火宅。眾苦充滿。甚可怖畏。」眾生如同經上比喻的小孩,不曉得自己家裡著火,還在裡面玩耍,不曉得要趕緊跳出火宅,還認為在裡面很安全,可以天長地久地玩下去。這些認知都是「邪知邪見」。(93)

有人懷疑,「造作善業」也不行嗎?像有的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滿,才來佛門裡面發心,他雖是做善業,可是這「善」不清淨,因為他帶的是世間汙染心,一旦所求的沒有得到滿足,他馬上就退心,調頭離開,不願學了。(93)

帶著世間意念來佛門裡做好事,雖在行善法,護持三寶,但觀念卻是錯誤的。不能存著有所求、有所貪取的觀念。這是世間心沒有捨掉,那你所做的只是世間有漏的福報。(93)

佛教是教眾生「轉煩惱,成菩提」。不管你用什麼名目修善,心裡面都要放下;不管你是什麼緣,來到佛門裡,都要知道佛教的宗旨,學佛在於要「明心見性」。(93)

學淨土法門,不是往生極樂世界,就算開悟了。開悟跟往生淨土,沒什麼太大關係,這點要清楚,有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他往生時不一定有開悟。學佛法最重要的觀念是要「深達實相」!(93)

能知道一切法「因緣所生。當體即空。了不可得。」就不會再貪愛了,也不會再執著了,即使得到也不會生歡喜,失去了,心裡也不難過,因為知道不生不滅,根本沒有得也沒有失。(93)

一切法不生,不生所以不滅,「生無所從來。滅無所從去。」既沒有生滅,就沒有來去,更沒有同異,當然也就沒有得失了。你抓得到這根本,當然你能夠照破世間萬法,那就叫「開般若智慧」。(93)

不是學了佛,從前種種世間意,全部生起來,很會跟人家應對往來,搞世間人情、攀緣附會叫做開智慧,這種絕不是。那只是攀緣,是迷惑顛倒,是心不安定,沒有真正的功夫,所以「世智辯聰」生起來,這叫做「邪慧」。它不能斷除你的煩惱,反而令你增長煩惱。(93)

已經身為佛陀的弟子,為什麼世間意還是這麼重?就是因為熏習的力量太小,跟佛法不夠熟悉,仍然非常的生疏,所以遇到事情要解決,還是以世間的方法手段在應付,這樣是沒辦法真正解決心裡的煩惱。佛門的人有世間意,才導致佛教的衰敗及毀滅。(94)

像現在有一些單位,拿佛教的名義向你化緣,卻用十方的財物去做世間的事,他也說他是在遵守古大德的教誨,但是裡面全部都是在做世間事,你供養這種地方絕沒有功德,所以你就要注意,不要受騙上當,不然你以為自己在修福,實際上你是在幫助佛法毀滅,適得其反。(94)

在佛門裡,想要真正能修到福報、修到無漏的功德,那你要弘揚大乘,要印送大乘經典,幫助大乘佛法流通。(94)

想要讓正法可以久住,我們身為佛陀的弟子,就必須要有「正法眼藏」,所謂「正法眼藏」就是「正知正見」,或叫做「擇法眼」,知道什麼法當學,什麼法不當學。(94)

不要把不了義法當作是寶,所謂「不了義」就是不能幫助你出離三界,不能幫你除斷煩惱的,這些統統稱之為不了義法。(94)

要如何覺察自己的心念,跟經典相不相應呢?在現代必須要透過念佛,確實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令眾生成就。所以一定要老實、認真的念這佛號,千萬不要懈怠偷懶。要有定課,每天的功課不要間斷。(94)

佛弟子自己就要有智慧,要有觀察辨別的能力。見有人毀謗三寶,或是破壞正法、障礙正法,你都要用你所學到的正知正見護持正法,使正法久住。(95)

佛教我們用「默擯」的方式來維護佛教。會使用的話,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。不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,認為:「反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就是一萬兩千年,修我的清淨心就好,不用刻意去維護,時間到佛法也就滅掉了」。這觀念是不對的。佛弟子看到有人毀謗正法,不能事不關己,要懂得護法、護教,這才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。(95)

什麼是法寶?凡是能稱為法寶的,就是書裡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明心見性、幫助你了生脫死,這才稱之為「法寶」。(96)

大家在流通法寶的時候,就要稍微留意一下,你所要流通的這些書籍、光碟、影音或是網路上分享的連結,這些內容,能不能幫助眾生了脫生死?如果可以,那你這流通的行為才稱之為有功德。(96)

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在這一萬二千年當中,從正法經歷了不斷的變質,一直到法滅,你還能流通正確的佛法,流通令人了生脫死的方法,這功德比做什麼都還要大。(96)

當你們在投功德箱的時候,就要看看他們架上流通什麼法寶,是不是能幫助佛日增輝,法輪常轉,能不能夠幫助佛法興盛?如果不行,那麼你投功德箱沒有功德,而且還有業障。(96)

你們到寺院或是精舍,當它上面寫了流通經書法寶,就要看他的法寶架上流通的是不是真佛法,如果不是,那你去跟著他一起印善書,俗稱的「做功德」,有沒有功德?不能說完全沒有,但是那不算是佛門裡講的最勝福田。(96)

現在有太多外道把世間的善當作是出世間法,將不了義法認為是無上道,這是佛所禁止的。這種狀況,在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裡面都有說到,這部經相當好,相當的殊勝,它教導你怎麼樣做個孝順的人。(96)

只要一入了道場,就不能再講世間話,這是學佛人最基本的概念,絕不要東家長、西家短。如果在佛堂,那只能討論佛法,對於佛法有問題可以提出來,大家一起學習,其他的話就不用再多說。(97)

道場是修行的地方,不是讓你起世間意的地方,到佛堂裡面,心裡想的是佛,口中所說的是佛法,不談世間法。(97)

《無量壽經》講:「不欣世語。樂在正論。」也就是「不要談世間話」,所講的內容就只能是佛陀所告訴我們的經典,但即使是在討論經典,也不可高聲大笑,都要非常恭敬、非常慎重。(97)

「生死根本。欲為第一。」眾生就是有貪欲,所以才有輪迴。《圓覺經》講:「由有諸欲。助發愛性。是故能令生死相續。」這正是眾生生死的根本。(97)

什麼叫「依眾靠眾」?「依眾」就是依著真正想修行的大眾,依靠他們提醒自己,甚至自己在懈怠、偷懶,世間心起來了,他會提醒你用功。大家依照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、祖師的開示來修行,這道場的大眾都是這麼如法修學,你在這裡依止他們,你的道業才能增進,這才真的是「依眾靠眾」。(97)

在道場不要談世間法,不要講世間典籍,這非常的重要,這是學佛後,在你的行持當中都要懂得的。每個人都有習氣,因為有習氣才來這裡共修,既然來道場,雖然有習氣、有煩惱自己也要能克制。(97)

佛告訴學佛人,學佛心要清淨,不要心裡老是夾雜世間法,在家人如此,出家人也如此,學佛就專心學佛,不要學了佛,心裡還對這世間放不下,給自己理由、藉口,說自己沒有看一點報紙不行,沒有講這些世間話就跟不上時代,實際上你們反觀,這就是自己世間意太重。(98)

要用很純正的心來學佛,平常要固定時間熏習佛法,一心一意的學,把你的看法放下,把你的成見放下。(98)

成見就是我見,把世間的念頭都放下,心才會清淨,你應緣接物的時候,就叫做般若智慧起作用,你不會生煩惱,你不會起無明。(98)

眾生就是有自己的成見、有想法、看法而且執著在這妄想上,所以遇到事情,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、看法不同的,就會生煩惱,就要火燒功德林了。(98)

大家不像大菩薩一樣,功德還沒有成林,只是小樹苗而已,這菩提樹苗才剛剛發芽,你的瞋心一起來,煩惱心一起來,馬上就把它燒死了。(98)

修行在於自己,不在於別人給你加持、給你灌頂,那是一個儀式,是一種鼓勵,也是隨喜你的發心,但這儀式過後,你必須認真斷煩惱,認真的修行,這才是透過儀式來達到實質的助益。(98)

有些學佛人講得很好聽,還說可以從新聞裡面看到因果,明明心裡是看新聞,嘴上說是看因果、看眾生相。要看就看自己吧,因為自己就是最大的眾生,不用往外找來看,往外看其實是心在攀緣。(98)

大家在公司、在學校接觸的世間人太多了,用現代科學來講,他們的思想波容易干擾你,每個人都帶著世間的念頭,而你沒學佛前也是世間人,當六根所接觸的境緣沒有佛法,你的世間意就會被帶起來了。所以要利用時間用功,不然一旦無常來到,沒有人可以幫助你,你後悔就太晚了。(98)

學佛就是很單純的學,這包括出家人在內。有些法師講經到後來,變成講「怎麼治國」,講「怎麼辦教育」,學佛人不要參與這些事情。(98)

學佛人心清淨最重要,所謂「一念淨心是菩提。」心能夠清淨,這一念清淨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(98)

在蕅益大師的註解裡,把念佛法門統攝為三種,第一個是「念自佛」。第二個「念他佛」。第三是「自他俱念」。有個很重要的觀念:這三種念佛法都是圓滿的,都可以圓成佛道。(99)

念自佛可以統攝禪宗,禪宗是唯念自性如來,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,這叫「念自佛」。念他佛,就像淨土宗,也就是蓮宗,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,這是「念他佛」。所謂「自他俱念」,無論是學禪或是學經教,你開了圓解,了知「心、佛、眾生」三無差別,發願念佛,這就稱為「自他俱念」。(99)

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:「法門平等。無有高下。」也就是說,任何一個方法都可以圓成佛道,只是看你能不能契入而已。要是能契入、能夠見得佛性,那所有的方法都是好方法。(99)

現在有人自己修學淨土,卻毀謗其他的宗派,就是對於淨宗的修學理論以及方法、境界、因果、性相都沒搞清楚,才會造成宗派跟宗派之間的誤會,以及自己修行沒有辦法達到圓滿境界。(99)

淨土宗的基礎在於信、願、行。能對於淨土、對於自性,深信不疑,相信自己的心本自清淨,這是信願行中第一個信自,相信自己本來成佛。(99)

如果想在淨土宗修學得利益,想要聽聞淨宗法門永遠不退心,那就要在心性上面下功夫,絕不要認為自己年紀大了,或自己不認識字,或是眼睛視力不好,實際上這些都不是問題。(99)

你對於佛法有好求心、有希求心,佛力就會加持你,眼睛看不到的,會看得到,耳朵聽不見的,會聽得見,你不識字的,諸佛如來會在你夢中跟你說法,他會有善巧方便的因緣教你。所以不要用任何的理由或藉口來放棄自己學佛的善根。(99)

當下你能發心,願意學習佛法,遇到任何的困難都不退心,那這成佛的因緣你就掌握到了,佛力要加持你,也加持到了,這才是佛菩薩給眾生真實的利益,這利益是長長久久的。(99)

一般人到佛門,心裡面祈求的利益是短暫的,甚至不是利益,那叫欲望,這欲望會帶來三惡道的果報。(99)

求佛菩薩要求修行、要求成佛,不要求世間名利。因為你求世間名利,你心裡面起的是貪瞋癡,所感得的是六道輪迴。(99)

學佛不能自己想,或是依哪位有名的法師,或說哪位法師對這部經研究了幾十年,……。幾十年都沒有用,因為重點不是在於年資,而是在於他的知見正不正確。(99)

既然學佛了,皈依三寶,在依經典修行,正是要在自己心中生起嫉妒,想障礙別人的時候來迴光返照。要隨順眾生的善行,方便成就別人的功德。自己有能力,就要幫助他。如果沒有能力,就要讚歎他。(100)

不是什麼好事情都非要自己親力親為才行,自己有能力做,就自己發心,沒有能力做,就隨喜別人的功德,這點很重要。能這麼一隨喜,你的「我相」就消除,你的「我執」就在減退。(100)

看到別人有學問、有才華,就會在背後毀謗他。有些毀謗是不經意的,「不經意」那就是不覺,這種不覺就障礙了自己的功德,讓自己的心沒有辦法清淨。念再多的佛、念再多的咒,都沒有辦法清淨,因為自己根本不曉得這是一種煩惱,也不曉得這種嫉妒心是一種業障。(100)

普賢菩薩教大家「隨喜眾生的功德」,在隨喜眾生的功德當中,更重要的是要「銷歸自性」。所謂「銷歸自性」就是:一切眾生的善行是稱性的,真如佛性當中具無量的真善妙德,所以當自己隨順他人並不是隨順心外之法,仍舊是隨喜自性本具的德能,這叫隨喜功德。(100)

學佛都依著佛經,依著祖師大德的開示,不會走偏,不會修錯,也不要認為自己可能會走偏,在《無量壽經》中就有講到,這一念心就是懷疑。「懷疑」是根本煩惱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之一。懷疑能夠出生「不信」,你不信,那就會增長一切惡法,使你的道業退轉,使修行停滯不前,都是這「懷疑」在作祟。(100)

只要肯一心念佛,直念到能所脫落,沒有能念的「我」,也沒有所念的「佛」,當下不起念的時候,這一念靈明清淨本心,就是你的真如佛性,只要直下認取就可以了,也不用再參「念佛的是誰」,如果再參「念佛的是誰」,那就又頭上安頭,多起一個妄念,直下認取就可以了。(100)

常講的隨喜功德,是隨喜佛性,也就是隨喜「真如佛性」本具的無量功德,這才是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。(100)

黃檗禪師《傳心法要》中教導學人,真正要學佛,「一切佛法總不用學,唯學無求無著。」「無求」即心不生,「無著」即心不滅,不生不滅就是佛。所以在學習佛法時,要學「無求無著」。(101)

《圓覺經》云:「末世眾生希望成道。無令求悟。唯益多聞。增長我見。」就是說末法的眾生想要成道,他不求開悟,也不求無心,以為只要多看經典,廣求知見,就能夠成就道業。(101)

自心清淨的境界,沒有辦法從文字上證得,必須從修所斷得,意思是要透過修行,把煩惱斷掉,才能夠證得,這叫修所斷得。(101)

在一切境界當中,你的貪瞋癡、你的愛欲心、你的我慢心,這些種種煩惱,不要讓它生起來,一生起來,馬上把它化空。淨土宗的學人,就是提起佛號,心不要跟著妄念跑。這貪瞋癡的心是妄念,要用佛號轉過來,在轉的時候不要留情。(101)

佛法之所以能夠弘揚,之所以能夠流通,不在文字。是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證道的人才能弘道,而不是說道,說道不能弘道。(101)

如果認為文字有什麼意思,生起義解,那就是對境生心。一旦對境生心,那就與道相背。因為真心無相,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聽經研教,要離一切相,不可以著於文字。(101)

境界現前的時候,心不要被境界轉,要無求。境界不現前的時候,心也不著於清淨的境界,不著於禪定當中,不著於涅槃喜樂的境界。所以念佛也不要貪輕安、貪見佛,一有住著,這境界就叫魔境界。(101)

魔境就從這一念住著心而生,所以黃檗禪師說一切時處,於一切法總不用學,也不攀緣世間法,也不住著於佛法。所學的是:無求無著。(101)

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:末世的學人可以使用念佛這方便的方法,把自己的攀緣心、取著心,轉到佛號上來。用這方便法先收攝自己的六根,使自己暫時不攀緣其他的事情。(101)

念佛是攝萬念收歸於一念,再從這一念返照自心,知道萬法是心所現,那你就能夠打破無明,證得念佛功夫最高層次的「理一心不亂」。從此知道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(101)

講不生不滅,大家心裡面就想像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,那就又掉到意識心裡去了。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:三字真傳「老實念」。不用特別去想:自己的心真的空了,真正無心了,不攀取了,也不住著。對外,不攀取世間,對內,也不著念佛的境界,無求無著、清楚歷然的就是自己的真心。(10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