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法:
1.刀削麵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,水、面的比例,要求準確,一般是1斤麵粉3兩水,(麵粉與水的比例最好是5:2,也就是 500克的面,200克的水)
冬天用冷水,夏天用溫水。先把水分次慢慢加到麵粉中,用筷子或手打成面穗,再揉成面團。
冬天用冷水,夏天用溫水。先把水分次慢慢加到麵粉中,用筷子或手打成面穗,再揉成面團。
揉好的面團是所有麵食中最硬的,用手指按在面團表面,面團發硬按不下去不粘手為最佳。這樣,和好的面團很容易就削成柳葉形狀。麵粉放在和面盆里,用筷子或手在麵粉中間扎個小洞
2.往小洞里倒入適量的清水
3.兩手掌心相對,手指末端插入麵粉與盆壁接觸的外圍邊緣
4.用手由外向內、由下向上把麵粉挑起
5.挑起的麵粉推向中間小洞的水里
6.用手在小洞位置抄拌一下,把覆蓋在水上的麵粉和水抄板均勻,形成雪花狀帶葡萄狀的面絮
7.在剩餘乾麵粉上扎個小洞,分次倒入適量的清水
8.把乾麵粉與清水攪拌均勻,形成雪花狀帶葡萄狀面絮,周圍有少許乾麵粉
9.用手把雪花狀帶葡萄狀面絮揉合在一起,再一點一點的往乾麵粉上滲入少量的清水
10.用手揉成表面粗糙的面團,蓋上一塊濕布,放在一邊發制30分鐘
11.揉好的面團用手指往下壓,面團手感發硬,按不下去,且不粘手
12.發半小時後的面團,放在案板上,要用力揉制,直到揉勻、揉軟、揉光。如果揉面功夫不到,削面時麵條不成型,或者根本就削不下麵條,削面時也容易粘刀、斷條
13.用手握住面團的上端部位
14.用力把面團一邊揉制一邊向身體部位的一端捲曲
15.面團旋轉90度,再用力反復揉制,直到把面團揉勻揉光,放在一邊發制10分鐘
16.再手把面團揉制一會,用手掌心按著面團,在案板上滾動
17.把面團滾成中間凸起的橢圓形狀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刀削麵之所以「刀削」而成,正是因為「刀」的故事。
相傳公元1222年,元朝大將木華黎率領數萬騎兵攻佔太原,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便以菜刀為武器抵抗元兵掠奪。元朝建立以後,為防止 「漢人」造反起義,元朝在太原一帶實施了苛刻的「限刀」政策,不僅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器具全部沒收,還規定每十戶一把菜刀,切菜做飯輪流使用,用後再交回韃靼人保管。
一天中午,王老漢的老婆和好了面團,讓王老漢去取刀,不料刀已被別人搶先拿走了,眼前還有多人排隊等候,王老漢只得回家等待。在出韃靼的大門時,他的腳被門檻上一塊快要掉下來的薄鐵皮碰了一下,他順手撿起來揣在懷裡。回家後,鍋里的水已經開了,沒有刀,麵條也吃不成。一家人正無措時,王老漢忽然想起了懷裡的鐵皮,忙取出來說:就用這個鐵皮切吧!老婆子一看,這鐵皮又薄又軟,怎麼能切麵條呢?王老漢憤憤地說:切不動就砍。這個「砍」字提醒了老婆,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用左手端好,右手操起鐵片,站在開水鍋邊向鍋里「砍」面,薄薄的面片飛入鍋中不住地翻滾,很快就煮熟了。她撈了一碗澆上鹵汁讓王老漢先吃,王老漢邊吃邊說:「好得很,好得很,以後再也不用去排隊取刀了,就用這鐵片削吧。」
就這樣,「砍」面的辦法一傳十、十傳百,傳遍了三晉大地,得到人們青睞。到了明朝,這種「砍面」又被稱為「托掌面」,不僅家庭製作,也流傳到市肆攤點經營,不斷演變成為現在獨樹一幟的刀削麵制法技藝,風味則柔中有硬,軟中有韌,不僅可澆鹵,還能熱炒甚至涼拌,均有獨特風味。不過,澆鹵是最好吃的,再略加山西老陳醋口味更妙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刀削麵的製作技巧:
刀削麵的製作很考究,考究有三:揉面,削面,醬料。
考究之一是和面技術的嚴格。麵粉與水的比例最好是5:2,也就是 500克的面(中筋400克+高筋100克),200克(或210克)的水(冬季溫水,夏季涼水)鹽5克。
先將三分之二的水慢慢加到麵粉中,用筷子打成面穗,再揉成面團;這時候揉成面團比較費力,要一點一點將周圍半乾的麵粉揉入面團中,同時將剩餘的水慢慢的加入;當把所有的麵粉揉成面團後,面團表面很粗糙,用濕布蒙住,餳半小時後再揉一揉;然後每隔十幾分鐘在接著揉一揉,一直到揉勻、揉軟、揉光。如果揉面功夫不到,削面時容易粘刀、斷條。
最後把面團揉成長圓柱形,就可以開始削面了。
此外,我們家三口人,用來做刀削麵的面團要比平時吃擀麵的面團要大,就是麵粉比平時用來做麵條的要多2-3倍,面團大了好削面,而且削得也長。剩下用不完的面團放入冰箱,第二天吃擀麵。
考究之二是刀工的精湛,不過有這個削面工具,稍微練習幾下就掌握了,削的時候不要過於用力,左手托面,右手持刀,刀貼著面團,動作要快,將面直接削入鍋中,煮熟撈出。高手的操作要訣是:「刀不離面,面不離刀,胳膊直硬手端平,手眼一條線,一稜趕一稜,平刀時扁條,彎刀是三稜。」
為了讓大家看清楚,我直接將面削到了面板上,削的很好吧!大家有機會來山西,抽空去逛逛農貿市場和地攤會找到這個刀,這樣的削面刀也就兩元錢。沒有機會來就去萬能的淘寶。